「要跨領域轉職的時候,千萬不要慌張,記住:『學多不如學精』,一定要找出你自己的價值,因為跨領域不會是你的劣勢,而是優勢,你不應該把它當作消磨你自信的事。」
你曾經因為在大學或研究所就讀的科系,求職方向比較模糊而感到擔憂嗎?這次訪談,邀請社會學半路出家成資料工作者的 Alyssa 分享他在積極自我探索之後,不但找到滿意的自我定位,更結合在學時期的研究領域,打造出專屬於自己職涯路的故事,以及在轉職艱難歷程中,不被徬徨感打敗的療癒心法。
來賓簡介
(本篇僅節錄部分內容,完整節目請到各大播放平台收聽:https://linktr.ee/creatingourfuture)
✦ 本集亮點 ✦
➤ 9:32 用一句話解釋 data 在企業組織中扮演的角色
➤ 16:12 因為科系焦慮,大學曾經打過七份工?
➤ 18:47 社會學背景,為第一份工作帶來哪些獨特價值
➤ 30:02 從來沒想過,研究所論文可以真的運用在職場上
➤ 36:07 工作沒有十全十美,但一個真心喜歡的點可以讓你堅持下去
➤ 44:49 Alyssa 看 Junior 數據人才履歷時,在乎哪些點?
➤ 48:06 跨領域轉職者的「冒牌者效應」
✦ 本集精彩節錄 ✦
Ray:Alyssa 現在在新創交通科技公司擔任 Data Lead,但是妳其實是社會學背景出身的,可以介紹一下妳的求學經歷與職涯歷程嗎?
Alyssa:我大學到研究所總共讀了七年,都是在唸社會學,包含其中延畢一年。大家都問社會學畢業要幹嘛?我自己當時也不知道,所以就瘋狂打工了解自己適合什麼,因此,在大學階段我總共做過七份打工。
進入研究所階段後,研究主題大部分在探討人群、族群流動、地區定位等議題,也開始學會使用 R 語言寫程式爬梳一些資料,輔助研究。那個時候是 2016 年,大數據滿熱門的,我就想是不是可以趁這個機會找與資料分析相關的工作?
由於不是技術背景出身,找了很久,總算有一間電商願意錄用我!那個職位是大型電商財務部底下的營運分析師。工作內容有 50% 是自主研究,所以當時花了很多時間向主管報告各種研究成果,類似研究所時期,每個月要交小論文給教授一樣。
由於我是社會背景出身,其實社會系的學生在社會經濟的敏銳度是高的。在社會學的訓練下,我們探討一件事的成因,可以溯源到社會和經濟整個大結構,蒐集外部資料(例如:內政部主計處、 Open data等 )來佐證我的研究,主管比較少看到這種面向的報告,因此也展現出與團隊內其他財務背景的夥伴不同的特長。
由於想把資料數據的的每一個角色都試一遍,所以下一份工作我到了新創公司擔任資料倉儲 PM,增加更多技術背景的知識。後來甚至到中國大陸工作了一陣子,在母嬰保健業擔任營運總監的角色,由於是偏向管理職的工作,學習如何去管理一個團隊,以及和股東、廠商做溝通協調、談價格。接著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就回來台灣擔任電商產業的產品分析師,最後則來到現在交通新創 Data Lead 的工作崗位。
Ray:如果用一句話形容 Data Team,你要怎麼比喻呢?
Aiyssa:很多單位會把資料部門當做仙姑,似乎把問題表達給我們,我們就能「蹦!」變出他們的需求。事實上若要比喻的話,我認為 Data Team 在組織內部比較像醫生的角色,今天當業務單位開出一份需求,我不一定要「直接導出對方指定的數據」,而應該「深入了解他們要解決的問題」,再去導出相應數據。
我之所以形容數據工作者會像醫生,就是因為醫生不該被病人牽著鼻子走,反過來,你如果夠了解病人的病症,你就能運用自己的知識去替病人開藥。所以數據部門就像醫生,根據其他部門的需要給予支持與幫助,甚至能預測將來會發生的問題。
Ray:我覺得醫生的比喻很好,如果沒有對症下藥,在規模不大的專案動用了許多不必要的資源,殺雞焉用牛刀,長時間下來成果的收穫就會比較少。
Aiyssa:沒錯,其實我在擔任資料科學家的第三年時,曾在面試被問一個問題:「你要怎麼樣用資料數據去替公司帶來價值?」
我當時認為,就是繼續學習很多厲害、高超的技術。但後來我被點醒了,其實平常工作的任何一個流程,如果可以透過數據去做流程的自動化、減少人力成本,甚至利用 excel 的巨集這種很基礎的技術,去減少平時要花很多人力去做的運算……,這些對於公司來說,都同時兼具價值與效益,所以身為領導者,我常告訴團隊:「不一定要每次都做大江大海的研究,才叫做厲害。」
Ray:在資料科學這個領域,很多公司的編制都不盡相同。例如:有些公司會把 Data Team 當作一個部門獨立出來(集中式),有些公司則會在各個部門底下都設立資料分析師(分散式),哪一種編制你看過比較多呢?對於資料工作者的職涯發展,分別又能帶來哪些好處?
Alyssa:這個問題很棒,我兩種公司都待過;以資料工作者來說,兩種各有自己的優點,要看個人的職涯發展決定怎麼選。
舉例來說:在集中式的公司,Data Team 必須要承接任何部門的任何資料需求,你會因此了解得廣,例如:你會知道分析資料在營運部門、行銷部門、物流部門的關係,並知道這些資料如何影響決策,想對資料分析了解得多的人,我很建議你去這種公司。
而分散式公司,你只要對自己隸屬的部門負責,因此你會對該單一領域懂得很深。例如:我對物流產業有濃厚興趣,我可能就會去分散式公司的物流業部門擔任物流分析師,鑽研我喜歡的部分。
Ray:妳的讀者群中,應該很多人也想轉職到資料科學領域。他們最常問妳什麼問題?
Alyssa:有趣的是,很多人都是找我傾訴:他們想要跨領域,但沒有勇氣去跨越那條界線。其實在跨領域中過程中,常常會面臨到別人的不看好,因此自信容易萎縮。所以通常我都會鼓勵他們心態上要調整。
另外,我也會分享自己跨領域路上的心路歷程,或是我自己的學習地圖。因為現在學習資源很多,不論是本科系還是或跨領域的人,都想要進來資料科學這一塊,因此進入這行其實更辛苦。雖然有更很多公司開缺資料科學相關的缺,但實際要求的能力卻更高,可能會要你學 R 又學 python。
舉例來說,在我 2015、2016 年進入這個領域的時候,一個 junior 的職位,企業可能就會期待來一位 junior 的人才,但現在公司找 junior,實際上要的程度卻是接近 senior 的人才。
Ray:這樣聽起來,如果想跨領域進入資料分析產業,學習門檻似乎越來越高了?
Alyssa:針對這個,我想分享:常常有人問我是不是要學很多程式語言才行?我會說學多不如學精。假如熟悉一項工具的程度是 10 分,你學 R 和 python 各學了 3 分,我建議你應該單一語言學到 10 分,不然至少學到 6 - 7 分;其實我從畢業到現在都是用 R 去工作,業界通常不會規定你一定要用哪種語言解題,只要你能算出答案就好。另外,程式語言的邏輯都是一樣的,所以要學習後互通學習並不困難。
所以我建議大家要跨領域的時候不要慌張,重點是你一定要找出你自己的價值,因為跨領域不會是你的劣勢,而是優勢,你不應該把它當作消磨你自信的事。
Ray:那妳在看 junior 資料分析師履歷時,會重視哪些要點呢?
Alyssa:我會希望他擁有這三項特質:
一、溝通能力:溝通能力強很重要。因為 Data Team 要跟不同部門溝通協調,要有同理心去感受對方要的是什麼、可以用什麼數據滿足對方需求。
二、好奇心:沒有好奇心的話,做分析洞察類的工作會更容易感到疲乏。
三、喜歡挑戰:我欣賞勇於挑戰,不自我設限的人。在我自己的職涯裡面,幫助我最多的,往往是我一開始不想做的事情。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當這些事突然派上用場,你會感謝當初自己沒有抗拒這些挑戰。
此外,身為一位資料工作者,如何在資料科學中找出自己的價值也很重要。現在很多模型、參數都設定好了,軟體會直接告訴你數據該如何調整。當這些硬實力都被機器取代時,我會問我自己:「那妳還剩下什麼?」
以我自己為例,我認為我具有洞察分析的能力,可以去找外部資料佐證的數據研究,使老闆更信服,讓大家相信 Data Team 的存在還是有價值的,能夠幫助到整間公司。
其實我的 Team,有很多夥伴都是跨領域的同仁。想跨領域的人,或許對於自己的能耐仍感到懷疑,這方面我感同身受。無論是聽到讚美還是批評,你都會懷疑自己做得正不正確;因此我常常提到「冒牌者效應」。對於非本科系的人來說,自信心的調整更為重要,擁有足夠的自信,才能讓對方明白你的價值和優點所在。
Ray:Alyssa 最近有什麼 project 想跟大家分享嗎?
Alyssa:如果大家喜歡我的分享,歡迎追蹤我的臉書和 IG,搜尋「社會學半路出家資料科學」。我有時候會舉辦一些讀者回饋活動,教大家使用一些 Data Studio 工具;或是舉辦職涯咖啡廳,找五六個人湊成小團體,每個人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也分享自己在資料科學的路上遇到的坑,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參與!
➤ 想成為更好的資料工作者嗎?也推薦你聽這集:用數據與商業智慧驅動光速成長,專訪台灣蝦皮 BI Manager Aaron
◎想聽到更多職場前輩的第一線分享?快在你最常用的播放器上關注《職涯履行家》!
推薦閱讀:
數據分析師(Data Analyst)面試作品集準備 3 大原則,成為面試官眼中最亮眼的資料分析師!
前端職涯經歷 Meta、Netflix 的他,如何用矽谷思維衝擊台灣房產業?-專訪 FUNWOO CTO Huge
想進新創當軟體工程師,有哪些必備能力與特質?新創 Tech Lead 親口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