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 Yourator 團隊特別專訪聯發科 MediaTek AI 部門代表, 「計算與人工智能本部 系統平台技術處」 的經理 Tony Chang(張敦義),跟我們分享聯發科技作為全球頂尖的半導體設計公司,如何看待 AI 時代的機會與浪潮。聯發科又用怎樣的思維與企圖心,網羅人才以及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而在半導體大廠大舉招募人才的背後,又隱含著怎樣的願景?對於軟體人才來說,又代表著怎樣的職涯機會?
在聯發科擁有 13 年資歷的 Tony,職涯軌跡彷彿呼應全球科技產業典範轉移 (Paradigm shift) 的歷程。(聯發科技提供)
加入 MediaTek,與科技趨勢連動的職涯之路
Tony 清大資工系畢業後,到 13 年前加入聯發科之前,經歷過雲端儲存 (Cloud Storage) 產業六年的歷練。在聯發科任職期間,先後經歷 TV、手機到目前的 AI 部門的職務輪調。在聯發科內部的職涯軌跡,彷彿呼應全球科技產業典範轉移 (Paradigm shift) 的歷程。回想當年加入聯發科的契機,Tony 提到:「除了外界一貫業界最高薪資的印象以外,聯發科匯聚了台灣頂尖的人才。能與世界級的人才一起工作,帶來的學習與刺激都非常的吸引我。有別於外界對聯發科身為『硬體公司』的印象,現在的聯發科其實有50~60%的同仁屬於軟體人才,規模已經大於台灣任何單一純軟體公司。這種數千人量級的軟體團隊帶來的開發與管理層面的挑戰,在台灣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Tony 目前所屬的「計算與人工智能本部」約有 500 名的成員,而身處其中的百人「系統平台技術處」團隊更是肩負著替聯發科佈局 AI Ecosystem (生態系) 的重大使命。「我們的使命是要把 AI 這個正在浪潮上的名詞,實際落實到世界上每個人隨身的手機、平版電腦以及物聯網裝置上。持續拓展 AI 如何改變人類生活的想像。」
開發終端人工智慧平台 Neuropilot,拓展 AI 賦能的未來想像
Tony 自豪的舉例,在疫情期間,各國都在 Lockdown 的時候,搭載聯發科 AI 技術的晶片,可以讓健身器材進化為跟世界各地的教練即時互動與學習的「Home Gym System (家庭健身房)」。Tony 更進一步解釋:「雖然大家一直都在說AI, 但是 AI 的發展也從原本需要連上雲端資料庫的 Cloud AI (ex. Apple Siri) 逐漸進化到目前聯發科主推的 Edge AI。Edge AI 的核心概念就是讓晶片的能力提高到,可以讓諸如手機之類的攜帶式裝置都可以在不連網、不呼叫資料庫的模式下,都能享受『終端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
而在晶片上加速人工智慧應用的技術就是聯發科推出的「Neuropilot Edge-AI Platform」, Tony 任職的 「系統平台技術處」就是負責打造 Software SDK , 讓任何採用聯發科服務的硬體製造商都可以透過 Neuropilot 套件去創建符合自家品牌需要的應用。聯發科更與國內外各大專院校、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及國家實驗研究院合作,也曾與 NASA 一同舉辦黑客松競賽,讓聯發科試圖打造的 AI Ecosystem 在教育的場域裡落地生根。Tony 也提到,台灣軟體人才需求攀升,但是 Software Engineer,特別是 AI Engineer 的培育動能趕不上產業需求。也因此,聯發科 AI 團隊的招募不要求即戰力,只要是基礎科學能力扎實,具有解決問題思維的潛力應屆畢業生,都是聯發科極力要網羅的對象。
為了與國際一線客戶的深入合作,聯發科擁抱國際標準及開源社群的標準介面。(聯發科技提供)
提到 AI 團隊採用的 SW stack, Tony 也特別說明,聯發科提供的技術服務一直與AI主要生態系緊密合作,也因此 AI 部門在開發上主要採用 Google 主導的 Tensorflow 及 Facebook 力推的 Pytorch,協助客戶快速在 Android / Linux 部署 AI 應用。而聯發科由於產品多元、人數眾多,與國際一線客戶的深入合作也多,為了更快達到設計共識及分工,擁抱國際標準及開源社群的標準介面變成必然的趨勢,也因此比外界想像的更包容開源軟體與雲端工具。
談到聯發科 AI 部門的開發模式,Tony 解釋:「Scrum 原本的精神是源於小團隊的開發效率,百人規模以上的團隊勢必需要藉助 Large Scale Scrum 架構,例如 Less 或是 SAFe。這些為了大團隊設計的 Process Framework 其實並不比傳統的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cess 來得簡單。所以聯發科 AI 團隊實務上的做法是用大大小小不同範圍的 DevOps,把大小不同的 Backlog/Features 在 IP 和系統之間一層一層串接整合起來,不拘泥於 Large Scale Scrum 的完整架構,重點是把 Lean 的精神在流程和 PDCA 過程中體現。」
展望未來,讓 AI 人才力驅動產業變革
Tony 特別強調:「在聯發科,人才培育一直是我們重點,除了積極協助新人了解專業領域的技術重點,還有透過持續溝通,協助新人找到發揮方向及舞台。很多 Domain Knowledge 只有在聯發科能工作中自然培養。對比海內外做 AI 的純軟體公司多以研究演算法為主,聯發科的優勢在於擁有全世界大部分消費性電子產品的一線客戶,能實際讓 AI 技術在各式各樣裝置跑起來,這是在新創公司很難接觸到的經驗。畢竟要讓 AI 技術實際在硬體上發揮,有很多軟硬體整合的問題要解決,也需要很多學校沒辦法傳授的產業知識。每一個專案都需要大規模的軟硬體跨部門協作、共同解決軟體工程領域裡複雜的問題。因此除了技術硬實力以外,年輕人才在聯發科也能養成扎實的跨部門溝通協調能力。」
台灣半導體產業產值占台灣 GDP 高達 15%, 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成長領域。與此同時,半導體產業競爭激烈,如何創造競爭壁壘,更是公司永續經營的重要命題。對於聯發科來說,「連結未來」的答案就是:透過投資 AI 與數據人才、超前部署,讓 AI 賦予半導體技術更大的想像力。
如何「連結未來」?聯發科的答案就是:投資新世代 AI 與數據人才,擴大想像(聯發科技提供)
Tony:「過去十年,手機技術的躍進徹底的改變了當代人的生活樣貌。我們相信在未來十年,人工智慧技術驅動的典範轉移 (Paradigm Shift) 將大大的改變世界的樣貌。也邀請優秀人才成為聯發科 AI 團隊部門的一員,一起參與這個科技變革的旅程。 」
若你也想一起探索半導體產業的未來樣貌,現在就來瀏覽 聯發科 AI 團隊的職缺 吧:
- 運算系統工程師(歡迎畢業生)
- SoC Computing System Architecture Engineer(歡迎畢業生)
- 人工智慧軟體工程師(歡迎畢業生)
- 機器學習與電腦視覺演算法工程師 (AI) (歡迎畢業生)
- AI IC 軟體工程師 (System Software, Compiler & AI) (歡迎畢業生)
- GPU 系統軟體工程師(歡迎畢業生)
➤ 更多職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