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程世嘉 (Sega), 在 StraaS.io 和 LIVEhouse.in 擔任CEO。原文發表於 臉書, Yourator獲LIVEhouse.in授權轉載。
【Yourator導讀】
許多有志於新創產業的求職者,很難只透過面試來準確評估一家新創公司是否真的適合自己,而許多新創公司也在成長中一邊學習更好、更精準的招募方法。知名新創公司 LIVEHouse.in 的執行長程世嘉日前發表了一封該公司給應徵者的信,讓我們得以一窺 LIVEhouse.in 的用人哲學與成長思維。希望藉由轉載這篇文章能夠讓Yourator平台的求職者更了解一些新創公司的文化與招募流程,同時傳遞Yourator創立以來的願景:和新創公司一起合作、打造重視人才與企業文化的社會風土。
【原文由此開始】
我是 StraaS.io 和 Livehouse.in 的 CEO,一些同事鼓勵我把這封公司內部的信件流出貼在臉書上,這是我自己發明的 pre-offer letter,用來寄給一些我們想要招募進來、但還不太確定是否能融入團隊的人,這個 pre-offer letter 描述了我們是怎麼樣的公司、以及我自己的世界觀和經營哲學。這樣的方式,也許可以幫助業界的朋友們減少招募的 mismatch,就一字不改分享出來了。我們一直在徵才,即將擴大團隊,懂人工智慧是大加分,有興趣歡迎來看 職缺 。
------------------- 好久不見的分隔線 -------------------
我們明年的目標是業績成長 400%(也就是變今年的 5 倍),而我們希望借重您的長才來為我們打下明年衝刺的基礎。但在確認您有興趣接下這樣的挑戰之前,我想先讓您進一步了解我們團隊如何運作,以及我們對您融入團隊的期望:
我們是一家非常特別的公司,也因此許多新人都會覺得有一些不適應的地方。
我們應用大量的數位工具來進行日常的工作,例如:Gmail、Google Docs、Google Drive、Google Calendar、Slack 等等,我們是這些工具的重度使用者,幾乎一整天都黏在這些工具上面。因此我們的溝通非常快速,在沒有面對面即時溝通的時候,我們隨時利用 Slack 來快速交換回報訊息、進行討論、做出決策。決策會非常快速地發生在口頭溝通、E-mail 以及 Slack 裡面。同樣的,當市場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不會拖延任何做出決策的時間,通常幾個人討論之後就會立刻調整方向,這可能是發生在幾個小時之內的事情。
我們非常在意內外部溝通的順暢和即時性,我們是一個扁平的組織,從上到下每個人都非常 hands-on,以我自己為例:我沒有秘書,我會自己製作所有對內對外的投影片、與候選人面試、自己撰寫社群貼文做行銷、自己在臉書投放行銷預算、分析成果、自己寫會議記錄、參與各式產業會議、以及親自與內外部所有想跟我直接聯絡的人聯繫,我有空會去看同事做的投影片,要是覺得說故事的方式不對、排版不對、看起來不美觀,我常常會自己動手去改,或是把相關的人馬上抓來把方向調整對。
我不是一個 micro-management 的人,實際上我大部分的時間不在辦公室,大部分的時間也完全不管員工,我也不在乎員工是不是待在辦公室(但如果我發現遠距溝通損害到團隊生產力,我就會干涉要求大家面對面溝通)。直接 report 給我的人除了不定期來找我 1:1 之外,基本上我都是等他們即時把事情回報給我,或是我即時把事情回報給他們。所以我的工作方式是希望 report 給我的人主動回報,如果我主動去問或是 review 事情,通常表示我等得有點不耐煩。
這間公司沒有任何懲罰人的條款和制度,只有一些獎勵和激勵的機制,但是一旦發現某位團隊成員遲遲無法融入,我們會直接選擇誠懇溝通、好聚好散,因為我們希望維持這間公司高速運轉,nothing personal。在產品和業務上我也是一樣的哲學,一旦發現成長性有限、或是拖慢團隊速度,我會不猶豫割捨一些東西,有時甚至會因為這些決定讓一些同事覺得無法接受和抗拒、對我產生疑慮,但重大決策我都會深思熟慮和廣納意見,我不是一個莽撞的人,但我很有勇氣做大的決定。
我是一個平等主義者,所以我非常厭惡辦公室政治,我也因此盡力把組織維持在扁平化和高度自動化的狀態,有一天當我們持續擴張團隊時,勢必會出現更多的階層,但我會秉持這樣的哲學持續往前進。我對每一個跟我近身工作的人投注很大的個人情感,會希望有一天我們成功時這些人每一個都站在我的身邊,但我的決策最終還是會以公司的前景最大化為原則,甚至我覺得如果我能找到一個比我更適合當這家公司 CEO 的人,那我就應該把位子讓出來。
我珍惜員工的忠誠,對於那些願意一起長期打拼的夥伴懷著最深的感謝,也真心渴望有一天能用巨大的實質回報回饋給他們;但我不會天真地認為每個人都會跟我走到最後,這個快速流動的時代並不是這樣運作,每個人都會因為環境的變遷、個人的考量而做出選擇,我希望每個人離開之前都在這邊留下了重要的事情、也帶走一些他們從這邊學習到的重要思想去推廣,這是我想打造的產業良性循環。
我的話很少,大部分的時間在觀察和傾聽,且我有不斷去剖析事物本質的習慣,我把這個習慣帶到公司經營和人際互動,所以如果員工跟我報喜不報憂,想要掩蓋令人堪憂的事實,我很快就會發現不對勁的地方在哪裡,我也因此對人的敏感度很高,能夠察覺很細微的訊號。所以我既不樂觀也不悲觀,絕大部分的時候是以務實的角度在看待每一件事情,好消息來時我會沾沾自喜一小段時間,壞消息來的時候我會做好最壞的打算和準備、但不會消沈,就只是 move on。
最後,我的思考方式有點異於常人, 我在看公司的成長時,不是以每年流量或業績成長 50% 這種目標去思考,而是以每年 5 倍、10 倍成長的目標去思考自己該做些什麼 ,所以我們公司幾乎每年都在產生「質變」(追求 20% 成長這種目標不會使一家公司產生質變),這也是滿多人無法適應的地方。但我希望員工都能接受我這種思考方式,我也會不斷灌輸這種觀念給所有人,激勵每個人追求質變。
大概就是這樣,如果您覺得這樣的工作環境是您很想挑戰的,請讓我知道。:-)
Se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