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對目前工作提不起勁、對組織感到失望嗎?許多人在職涯瓶頸時會考慮裸辭」,但裸辭影響的不只是當下,還會牽涉到未來的職涯發展,因此務必要審慎評估!本文透過 3 個評估指標,幫助你釐清現在適不適合裸辭,如果不適合,又該如何規劃求職方向,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呢?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最後更新時間:2025/03/05
文章目錄
- 裸辭評估指標一:我是否有充分的辭職動機?
- 裸辭評估指標二:我是否有明確的未來職涯目標?
- 裸辭評估指標三:有足夠的緊急預備金或經濟支持嗎?
- 如果無法裸辭卻又很想轉職,下一步該怎麼走?在職找工作的優缺點是什麼?
裸辭評估指標一:我是否有充分的辭職動機?
當你心中有裸辭的念頭時,你是否認真思考過你辭職背後的動機?是為了追求明確的目標,還是想逃避現況呢?如果是因為想逃避而意氣用事,反而很難解決真正的問題,到下一份工作時又面臨一樣的狀況,反而帶來更多的後悔。在決定裸辭前,可以先問問自己 4 個問題,幫助你釐清自己的離職動機:
問題一:我為什麼想裸辭?現職沒有成長空間,還是不想面對某個問題?
離職的原因是因為工作已經無法帶來成長,還是有特定問題讓你不想再繼續?
問題二:這個問題能解決嗎?還是短期內無解?
你是否已嘗試過改善現況,但問題依然存在,甚至嚴重影響你的工作和生活?
問題三:如果下一份工作也遇到類似困境,我會怎麼辦?
裸辭換工作不一定能解決問題,萬一新職場也有相似挑戰,你會有更好的應對方式嗎?
問題四:當初我在這份工作設定的目標,都已經達成了嗎?
如果你現階段的職涯目標已經達成,或是工作內容已經不具挑戰性,那裸辭可能是時候了。
在做出「裸辭」決定前,先透過這 4 個問題檢視自己的辭職動機,確保這並非出於一時的負面情緒,而是基於職涯規劃、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唯有充分評估,才能讓裸辭為你帶來更好的職涯發展與成長空間。
➤ 延伸閱讀:職涯諮詢真的有用嗎?職涯諮詢師可以協助你解決哪些求職煩惱?
➤ 延伸閱讀:離職交接好麻煩?做好 3 步驟讓你順利離職、留下好印象!
裸辭評估指標二:我是否有明確的未來職涯目標?
在決定是否裸辭前,先明確下一階段的職涯目標,這將幫助你在求職時篩選出真正適合的工作,提高成功轉職的機率。根據《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一個有效的職涯目標應該具備以下特性:
職涯目標特性一:目標必須明確且可衡量
目標要具體,並能透過數據或成果來評估,如此專案執行能串連 5 個以上品牌,並帶來 10%的曝光、營收成長。
職涯目標特性二:目標必須有時間限制
設定時間框架,確保行動方向與效率,例如在入職 1 個月內成功提案,半年內可以達到設定的績效成長。
職涯目標特性三:目標必須有挑戰性
設立有挑戰性的目標,讓自己在舒適圈外成長,例如 1 年內能夠主導 10 場專案執行,且績效要能夠持續成長。
職涯目標特性四:目標必須符合你的價值觀
確保你的目標和價值觀達成一致,才有助於長久發展。
職涯目標特性五:目標要能讓你兼顧各方面平衡
高強度工作的同時,下班仍要保有個人彈性運用的時間,找到職涯成長與生活的平衡與節奏,才能在工作中維持最佳效能。
透過這些核心原則,你能更明確設定下一份工作的目標,並在篩選公司與職缺時,有效評估環境是否提供足夠的機會與資源,確保裸辭後不會迷失方向。
訂定更明確的工作目標,能夠幫助你在裸辭後更有方向
裸辭評估指標三:有足夠的緊急預備金或經濟支持嗎?
最後要回歸現實層面,大多數人工作都是為了生活,如果已有明確的辭職動機與職涯目標,最後就要評估自己裸辭後,在生活上是否有足夠的支持。
除非家中沒有經濟壓力,否則會建議準備好足夠一年基本花費的緊急預備金,除了應付謀職期間的開銷,也能較有餘裕應對緊急狀況,或是先好好評估目前的經濟資產,能給予自己多少彈性空間,再決定是否要裸辭。
➤ 延伸閱讀:離職信 5 步驟快速撰寫教學┃撰寫訣竅、精選辭呈範本
➤ 延伸閱讀:文組人找工作真的比較困難嗎(上)?職涯諮詢師教你 3 個探索內在的核心提問
具備足夠的經濟支持是評估能否裸辭的關鍵
如果無法裸辭卻又想換工作,下一步該怎麼走?在職找工作的優缺點是?
如果經過自我評估後,你發現自己目前並不適合裸辭,但每天上班卻又十分痛苦,建議可以先明確自己的離職動機、深入挖掘目前遇到的問題,嘗試看看不同的解決方案,同時也可以考慮在職找工作。
在職找工作優點:
- 經濟壓力較低
- 有底氣和新公司談判條件
- 可以慢慢找到符合理想的工作,再提離職
- 不用擔心空窗期過長需要解釋
在職找工作缺點:
- 需請特休面試
- 下班後的休息時間必須準備履歷/面試
- 被主管或同事知道會尷尬
結語
決定是否裸辭的關鍵,Yourator 建議以「成長空間」以及「快樂度」作為重點評估項目。如果在目前的崗位上,這兩點都無法再帶給你更多價值,或是當目前的職場環境已嚴重影響你的身心健康,會建議你認真考慮轉職。
記得保持開放的心,看看不同的工作。不要急著排斥跨領域、跨產業的機會,多給自己一些探索空間,才有機會走出新的職涯道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