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沒聽過 「Lawsnote / 七法」這個名字。
但是在法律界,一提到 「Lawsnote-法學資料庫」這個服務,很多人都會直接反應過來:「喔!就是法學界的 Google 嘛!」這個 2016 年才成立的新創團隊,在不到五年的時間裡,已經在律師界創造了高達六成的使用者覆蓋率。而在新創圈,這個以「六法+演算法」為名的七法團隊,更是以結合高度的法律專業以及資訊科技,在百花齊放的新創圈,打造出旁人難以模仿的藍海。
Lawsnote 七法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Barry 郭榮彥,在擔任數年的IC設計產業專利工程師後,三十歲那年轉行當律師,又在從事人人稱羨的律師工作後,勇敢跨入「法律科技」創業的領域。本次 Yourator 職場專欄,帶你一窺,Barry 不畏挑戰,持續跨界的職涯故事。
Lawsnote 創辦人 Barry
Lawsnote 創業的原點:用數位科技重新定義法律人的工作模式
七法創辦人 Barry 創業契機很單純,就是在過去當律師的時候,想要著手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有別於大眾的印象,Barry 認為律師其實是勞力密集的職業。
「從法律人的養成開始,你就會發現,法律人的工作範疇裡對於『協作』的需求是很少的。律師的確是靠高度的專業知識去換取收入,但是這些錢的性質也大多是靠時間去換取的『辛苦錢』。從這個概念上來說,律師的工作型態跟 Freelancer、或是專案工作室很接近。」
雖然律師的收入是靠時間驅動的(以單位時間計價的商業模式),但是律師在執業過程中卻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處理,「不應該由人類來處理」的大量紙本作業。
Barry 舉例說明:「律師在寫訴狀的時候,常需要引用上級法院的判決來說服法官。但是當把過去判決貼到訴狀裡的過程中,由於法院用的是 PE2 Base (DOS 時代)的編輯器,因此文中每二十八個字元會出現一個強制斷行的符號。如果是半形接全形,也一定會置入空格。因為當法律從業人員在將判決書內容貼到 Word 檔的時候,一定會跑版,而需要花時間調整格式。這種剪剪貼貼類似手工業的作業流程,是法律人長期以來共同的痛點。」也因此 Barry 第一個開發的服務就是,能自動把判決書格式調整成與 Word 高度相容的形式的編輯器。
「這個小程式是任何軟體工程師都可以隨手 Code 出來的,但是卻困擾所有的法律人將近二十年的時間。」
也是這個契機讓 Barry 開始看見用軟體技術提高法律人的工作效率的可能性,也是 Barry 創業的原點。而這個「判決書格式調整器」後來被整合進 Lawsnote 的平台服務裡,變成判決書搜尋服務裡面的一個好用的小工具。
Lawsnote 創業初期,也難免經歷新創「Pivot」的過程。Barry 回憶:「起初是想要打造給法律人用的筆記工具,也是 Lawsnote 這個品牌名稱的起源。」從學生時期的痛點出發,Barry 想到上課時在法典上做的筆記,往往在新版法典出版後需要謄寫,因而萌生打造「電子法典筆記」的想法。但是辛苦開發的工具,上線後卻乏人問津。Barry 分析這個產品失敗的主因:法律系的學生上課不太帶電腦,而執業中的律師只會在案例上做筆記,不會在法條上做筆記。缺乏應用場景而失敗的開發經驗,讓 Barry 重新開始探索律師的需求。後來才重新聚焦在「判決書搜尋」這個每天平均會花費律師兩到三個小時的時間的命題上。
持續與使用者對話 打造高黏著度的平台服務
從 2016 年創業至今,Lawsnote 已經成為律師圈無人不曉的法條與判決書搜尋引擎。在台灣律師圈的使用者覆蓋率高達六成。但 Lawsnote 早期也曾經在行銷推廣上碰過壁,Barry 回憶:「以前曾經想透過團購模式推廣 Lawsnote 的搜尋引擎,但卻意外發現推不動。因為律師大多重視自己的信譽高於佣金,導致律師們會在意收錢推廣服務在同業眼中的觀感。」但後來光靠著 Word of Mouth (口碑行銷),以及透過信賴感高的律師社群推廣,也逐漸在法律圈打開知名度。這樣的成績還是要歸功於精準切中法律人痛點,以及持續迭代使用者反饋、打造高黏著度的平台服務的努力。
Lawsnote 團隊做客服的方式,可能會讓很多新創團隊目瞪口呆。Barry 直言 Lawsnote 團隊是用一種近乎強迫症的態度在回覆客服信件兼收集使用者回饋,「我們有一個 Guideline, 就是客服回覆一定要比使用者寫得更長、並且客製化回覆。並且我們會建置「Wishlist」記錄提出需求的反饋者,在功能開發出來的當下更會寄一封信通知當初提案過的人。用心做客服這件事,替我們贏得使用者忠誠度,也激勵 User 持續反饋,讓我們累積更深度的使用者洞察(Customer Insight)。」曾經有一個律師熱愛 Lawsnote 到每週固定寫客服信給七法團隊,而這位律師後來也成為 Lawsnote 團隊的好朋友與重要的策略夥伴。
作為律師出身的創業者,不意外的,最常被親友或媒體問到的問題就是:幹嘛好好的律師不當,要想不開出來創業? 面對這個已經回答過千百次的問題,Barry 笑著反問:「Why not? 台灣的社會氛圍,喜歡鼓勵人們遵循清晰的 Career Path 。但是世界這麼大,為什麼我們不去追尋沒有嘗試過的體驗、去看見未曾看過的風景?」
Lwasnote 法學資料庫
建構「以價值觀驅動(value driven)」的團隊 持續推動法律界的數位升級
作為律師出身的創業者,Barry 表示創業初期對於一些經營管理與建構團隊的實務等等,難免感到陌生,也因此在一路上很有意識的汲取別的創業者的經驗。「美國知名加速器 Y Combinator 的創業課程 “How to start a Startup” 其中的一門課,由 Airbnb CEO Brian Chesky 主講的 “Company Culture” 給我很大的衝擊。待過科技業的我,在那之前都認為所謂的『企業文化』不過是口號。但當聽見全世界頂尖企業之一的 Airbnb 的創辦人以親身經驗出發,講述經營企業文化的重要性的那一刻,開始激發了我想要打造一個「Culture Based (以文化為基石)」的企業的想法。」— 從科技業專利工程師到 LegalTech (法律科技)新創創辦人,在激勵團隊成長的同時,Barry 也高標準檢視自己作為執行長的成長。「透過 AAMA 這樣的創業者共學組織,又或者是類似 Appworks 這樣的加速器組織的分享會,我非常努力的學習如何做好經營者的角色。」
提到實踐團隊文化建構的心法,喜歡海賊王的 Barry 表示從創業初期就希望建構如同「草帽海賊團」般緊密的團隊。也因此在招募團隊成員時,會時常問自己兩個問題:
- 這個人有沒有辦法跟團隊和諧相處?
- 這個人有沒有辦法適應 Lawsnote 的企業文化?
Barry 說明:「團隊文化其實是創業者價值觀的延伸,但是在經營團隊時還是需要精煉你的價值觀,選擇性的把最核心的部分傳遞、渲染給團隊。例如說,Lawsnote 是一個非常需要跨領域知識的公司,也因此,我們會非常在意想加入的夥伴對於知識是否有好奇心、以及是否有動力持續探索別的領域的知識。」
Lawsnote 團隊
在「法學搜尋」領域站穩腳跟厚的 Lawsnote, 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是往「企業法遵 (Compliance)」以及「合約審閱自動化」的領域邁進。Barry 強調:「Lawsnote 的事業主軸是『致力於節省法律人的時間』,也因此我們會持續探索能夠讓法律工作更加效率化、數位化的解決方案。我們也期許能夠招募到跟我們擁有相同信仰的夥伴。」在專訪的最後,Barry 用 「砌牆的人」vs「蓋教堂的人」的寓言,作為總結:
「我們希望每個加入 Lawsnote 的夥伴都認同我們的信仰,把自己看作蓋教堂的人,而不只是蓋一間不明的建築物的砌牆工人。」藉此勉勵每位人才都能看見工作背後更深刻的社會意涵,讓價值引導我們的成長潛能與職場動能。
編按:在經營「職涯講座」與撰寫「職涯文章」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工作者對於「跨領域職涯」的議題很多好奇與思考,但透過 Barry 的專訪,讓我們重新思考:或許不該將跨領域工作當作一件特別的事看待。而是期許大眾用更寬闊的視野去看待生涯發展,讓「跨領域職涯」變成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