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作為一種創意形式,這幾年隨著各類圖文插畫家的興起、插畫展的引進,在台灣開始成為一個被關注領域。插畫在今日已遠超過以往的平面形式;而是涵括各種內容型態跟應用範圍。
「YOTTA 路邊攤計畫」第一彈,邀請兩位台灣資深的插畫創作者陳青琳與廖國成,在通化夜市的街邊,進行一場現點現切的對談;談插畫工作者在社群世代的位置、台灣插畫產業的狀態、如何自學及插畫風格養成等。關於插畫工作你必須知道、想要知道、可能不知道的事,都在插畫關東煮裡。
插畫工作者的身份定位與認同
同樣叫做「插畫」,也有繪本、圖文創作、商業插畫等不同類型。陳青琳與廖國成會否有身份定位的問題?
陳青琳(後稱陳):對我來說商業插畫、繪本插畫、圖文創作的不同是應用形式的稱呼,而不是身份問題。圖文創作者也是因為創作形式的原因才出現的名詞。
廖國成(後稱廖):主題不一樣啊。
陳:我的插畫通常應用在企業或活動宣傳,比較少做繪本,因此被定位在商業插畫。有的人比較常繪畫繪本,就會被定位在繪本插畫,無論任何一種都不表示不能做其他。
(圖一)陳青琳作品:2017 台北當代藝術館 街大歡囍 活動主視覺
廖:像我就是會有不同身份啊,例如說我有時候是幫繪本畫、有時候是幫雜誌畫、有時候也許跟廣告公司合作那也需要產出類似圖文的東西。我覺得都能做,只是有一部分他是專門做這類型的創作。
(圖二)廖國成作品:Wired Magazine USA – November 2017 插畫設計
風格的養成,與風格對於插畫工作者的重要性
兩位創作者的作品都具有很強的辨識度跟特色。當被問到風格是如何養成,以及風格的重要性是什麼時,兩位各自給了相當有趣的答案;陳青琳說「我自己本來就比較沒有風格」;廖國成則建議插畫工作者要先有一個「賺錢的風格」。
陳:我一直沒有很強的個人風格,很純粹的商業插畫家,但每個創作者通常還是會有自己擅長的風格或喜好。
廖:他說他沒有風格可是我們還是看得出來是他畫的。
陳:在眾多作品或風格裡還是會有某類型獲得大眾喜歡,而成為較代表的個人風格。
廖:要先有一個可以養活自己的風格,可以很快速的產出、或是可以很快速地賣給客戶。我覺得風格跟人脈要一起建立。你有這個風格,可是你沒有認識的人知道你有這個風格也沒有用。
陳:但現在比較不容易有這個問題,現在平台開放性大,畫的好有品質不怕沒人看到。
廖:這也是人脈的一環。因為我大部分接案的來源是 Behance 。所以變成我就是把我想要拿來接案的風格、比較成熟的風格丟上去,變成來找我的就是會想要這些東西的人。如果你不擅長的東西你一直 show 的話萬一人家要你做那個你剛好不擅長的…
陳:或是你不喜歡的。
廖:那就比較容易出錯。譬如說你在學某個風格的時候,畢竟你不是原本畫出那個風格的,你在透過自己的手執行的時候,一定會加進自己的東西。慢慢你在嘗試、多加你自己的東西進去就會變成你自己的風格。可是這個過程你一定要不斷的嘗試才有辦法變成最後「我的風格」。
(圖三)陳青琳作品:孫燕姿 跳舞的梵谷展覽
(圖四)廖國成作品:Cover Illustration for Inspire Magazine Vol.5 #subway Client : Inspire Magazine 意念圖誌
社群世代的圖文插畫家暴紅現象
大約從2014年起,台灣開始流行「有梗」和「畫風獨特」的圖文插畫。這些插畫家大部分以Facebook為主要經營平台,並且擁有大量粉絲。對於這些爆紅的圖文插畫家,我們好奇正統科班訓練出身、同樣身為插畫工作者的陳青琳與廖國成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
陳:在任何平台或是現象的狀況爆紅的創作者皆有其原因。即使都屬插畫領域也有很多類型。不同領域擁有的技能和專長不同,我覺得圖文創作者普遍都有貼近大眾、認知同理以及時效優勢。
廖:就有梗啊,貼近生活的梗。可是因為我不是做這一塊的,所以我也不會說他們爆紅我會覺得怎樣。
陳:我覺得溝通是圖文創作者要件之一。他們的受眾大、面向廣,與我們所面對的族群不同,所以一開始不了解,就會想研究背後原因。
廖:我覺得每個人專注的領域不太一樣。譬如說我就是喜歡畫精緻的圖。有些人他比較有想法,可是他可能技巧沒有那麼完整,或是他有一個技巧是可以展現出好像沒有什麼技巧的技巧。我覺得這個是非常厲害的,有時候我想畫醜圖也沒辦法;我畫的圖就是會很斤斤計較說啊這個線怎樣怎樣,可是有些人可以完全不 care 。所以有時候我還蠻羨慕這樣的個性的,他們可以很輕鬆的畫一些有梗的東西。
Facebook 的讚能否體現插畫的價值
在社群影響力可以轉換為商業價值的世界,插畫這個創作類型有時更能體現這件事。對於陳青琳與廖國成而言, Facebook 讚數後面的意義是什麼?讚數能否反映插畫作品的價值?
陳:我覺得人是群體的動物,每個人都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溝通,插畫創作者就是用繪畫的方式。按讚是現代社群表達認知同理的方式。所以我覺得有其價值與意義,但不見得最重要或是唯一。
廖:如果現在年輕人要做插畫這行,要先了解這個讚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如果說只是畫圖然後覺得孤單,當然會想說分享一下來獲得一些 feedback 。可是如果把 Like 看太重,或是覺得這就是對作品的認可,或是把它看成說噢這就是我的作品已經夠好了,就會比較危險。不能把 Like 的數量的做是你評斷作品好壞的標準。還是要有能力判斷畫的東西到底是好還是壞,不能靠社群這種東西來幫你判斷。
陳: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會重視數字,而且不同工作者的需求不同,圖文創作者一定比我們更需要,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不要影響創作的心情與品質的狀況下重視數字才是創作長遠之道。
(圖五)及(圖六)左為陳青琳作品:第八屆金音獎入圍視覺;右為廖國成作品: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Idea Watch 專題插畫
如何看待靠北系列粉絲團
近幾年Facebook上相當盛行的靠北系列粉絲團,陳青琳與廖國成也特別提到對此的看法。
陳:早期偶爾看,但現在幾乎不會。
廖:我也不看,因為畫圖的時間都不夠了。
陳:我覺得上面有80%是沒有建設性的對話和抱怨。
廖:除非你要從上面找梗啦。如果是想要做這研究的人就可以去研究大家在聊什麼。
Yourator 新創職涯平台上也有很多設計師職缺喔!【設計師職缺傳送門】
陳青琳|個人網站:https://www.kimx70.com/
復興商工、台灣藝術大學圖文系畢業。藝術創作者與深度設計的創辦人,作品多次受邀亞洲、歐美展出,作品收錄年鑑與典藏。歷經國內外娛樂與文化聯名跨界合作,曾任電影、音樂展演及音樂錄影帶藝術總監。作品橫跨平面與多媒體,為跨領域視覺設計及藝術創作者。
廖國成|Behance:https://www.behance.net/KuoChengLiao
政治大學廣告系畢、政治大學數位內容碩士。自由插畫工作者,作品常見於國內外雜誌與出版社,例如Wired、Harvard Business Review等,並多次被推薦於Behance主頁暨其策展庫(Curated Galleries)。
本文轉載自 YOTTA ,原文標題為:陳青琳╳廖國成|今天我們談插畫,不靠杯(上)|YOTTA路邊攤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