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一詞在歐美迅速竄紅,成為年輕一代的主流價值之一。反映了新世代對工作型態的重新思考。
本文將從現象剖析出發,探討安靜離職的多重面向,並為正在考慮這條路的你,提供風險評估和替代方案。無論你是正在職場掙扎的年輕人,或是想要了解這股潮流的管理者,都能在本文找到有價值的觀點與建議。
本文目錄:
- 安靜離職是什麼?新世代工作者的生存之道
- 安靜離職的多重面向:不只是想「躺平」而已
- 我適合安靜離職嗎?用 3 大要點自我評估
- 安靜離職之前,你應該嘗試的替代方案
- 還在猶豫是否要安靜離職嗎?3 個務實建議給你參考
安靜離職是什麼?新世代工作者的生存之道
安靜離職並不是默默辭掉工作的意思,而是「只完成份內的工作,不多不少」的工作態度;這並不是年輕人懶惰,畢竟他們還是會妥善完成份內的工作。「領多少錢、做多少事」雖然與傳統職場文化不符,不過從勞動契約的角度來看是完全沒問題的。
新世代的工作觀:勞權與疫情的雙重影響
安靜離職起於勞權意識抬頭和疫情影響,Z 世代的工作者開始重新思考工作對人生的意義。他們不願意讓工作成就定義自己的人生,拒絕老一輩的「工作狂文化(Hustle Culture)」。
年輕一代不再賣命加班、默許額外工作、不再拼考績、拼升等,而是選擇回歸工作契約的基本界限,追求無功無過的穩定生活。對他們來說,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應該佔據生活的全部。這種觀念與傳統的「責任至上」、「公司至上」形成鮮明對比。
亞洲特有的職場文化衝突
根據調查,超過 65% 的台灣年輕上班族正在實踐或考慮「安靜離職」。這是因為台灣企業習慣要求員工展現「犧牲奉獻」的精神,加班文化根深蒂固;甚至在極端的案例中,績效考核會參考員工的加班時數。
然而,受到國際思潮影響,新世代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更勝於對公司的付出;這種獨特的職場文化矛盾長期存在,終於在疫情後爆發。
➤ 延伸閱讀:怎麼開口提離職?提離職時機、辭呈寫法, 3 步驟 4 原則教你和公司好聚好散
安靜離職的多重面向:不只是想「躺平」而已
有些職場前輩可能會把安靜離職的趨勢歸因為「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不過實際的原因並非如此,而是包含著更深層、多面向的原因;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新舊世代的衝突並不是壞事。
以下 3 個安靜離職的面向,也許能讓你對這個趨勢有新的認識:
面向(一)工作倦怠與過度勞動
持續的過度勞動已成為現代職場的常態。台灣勞工年平均工時超過 2100 小時,遠高於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調查的全球平均。這樣的高壓環境導致工作倦怠現象普遍,讓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質疑:無止盡的付出是否值得?
面向(二)工作意義的重新定義
新世代對工作的定義已然不同,他們追求的不僅是薪資,更重視工作能否帶來自我實現與成長。這種思維轉變促使企業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創造更有意義的工作環境,而不是單純追求效率與利潤。
面向(三)職場權力關係的鬆動
隨著新世代逐漸成為職場主力,傳統的上下級關係開始鬆動。員工更懂得為自己發聲,不再盲目接受不合理的工作要求。這種轉變雖然讓管理層感到不適,卻可能是推動職場文化革新的重要契機。
➤ 延伸閱讀:【2025 轉職全攻略】手把手教你成功轉職:履歷、面試、求職管道
我適合安靜離職嗎?用 3 大要點自我評估
雖然許多人都在考慮安靜離職,但是安靜離職並不是任何人對職場倦怠的最佳解。不論是要安靜離職還是正式離職,都可以先用這三個要點來自我評估,才能更完善地決定未來的規劃:
自我評估(一)潛在風險與產業差異
選擇安靜離職前,必須審慎評估可能面臨的風險。最直接的影響包括:與主管關係緊張、被貼上「不願付出」的標籤、年終考核受影響等。不同產業對於安靜離職的接受度也有所不同,科技業、大型金融公司相對開放,傳統產業則較為保守。
如果你上述的風險對你來說是可控制的,所在產業對於無功無過的貢獻也有較高接受度,那麼就可以依照自身需求決定安靜離職。
自我評估(二)職涯發展的考量
即使安靜離職本身就多少代表放棄升遷機會,還是會建議你退一步綜觀自己的職涯影響。畢竟安靜離職影響的不僅是升遷,甚至可能在尋找下一份工作時造成阻礙。要知道安靜離職並不等於躺平,不值得葬送自己的未來職涯。
然而,如果當前的工作環境已嚴重影響身心健康,或與個人價值觀產生根本衝突,則可以把安靜離職當作緩衝的空間,再思考是否要正式離職。
自我評估(三)尋求支持、安排後路
在作出決定前,建議先尋求信任的同事或職場導師的建議;面對這種重大的問題,尋求客觀第三方的意見絕對是好事;其他人的經驗可以幫助你更全面地評估情況。
此外,安靜離職前也要做好最壞的打算,有些公司可能會資遣績效普通或不佳的員工。因此也要確保自己有足夠的財務準備和專業技能,甚至安排後續的求職活動,以應對可能的職涯轉變。
安靜離職之前,你應該嘗試的替代方案
如上方所述,安靜離職的確可以解決生活平衡問題,但是終究是風險高、消極的做法。最理想的做法應該是「在合理的範圍內積極工作」,不必兢兢業業地做份外工作,也能從日常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及努力的方向。
要達成這個理想情況,你可以先試試以下三招來嘗試創造出健全的職場環境:
替代方案(一)與主管進行坦誠對話
選擇適當時機與主管會談,清楚表達你的工作困境與期待。建議先準備具體的數據或案例,說明目前工作量對個人或團隊效率的影響。要記得,這個對話的重點並不是抱怨,也不是用安靜離職作為談判的籌碼而是提出建設性的改善建議;此外也別忘了要保持專業,專業的對話方式更容易獲得理解與支持。
替代方案(二)尋找工作熱情的新方向
當感到職業倦怠時,問題除了不合理的工作要求以及無法負荷的工作量外,另一個可能性是工作內容已無法帶來成就感;這時,你可以重新審視職涯目標,思考什麼樣的工作能讓你感到充實。你可以透過接觸新專案、申請部門輪調,或利用工作之餘進修新技能,為自己創造新的可能性。
替代方案(三)建立健康的工作界限
學會設定合理的工作界限,是職場生存的重要技能。例如:準時下班的習慣、在非緊急狀況婉拒假日工作要求、明確區分工作與私人時間。重點是用專業且堅定的態度執行這些界限,讓他人逐漸適應你的工作節奏。
還在猶豫是否要安靜離職嗎?3 個務實建議給你參考
如果你對目前的工作不滿意,想要用安靜離職的方式來面對的話,可以同步使用以下 3 種務實的做法來搭配:
漸進式的策略調整
改變不必急於一時。建議採取漸進式的調整策略,先從小處著手,例如:逐步調整工作時間、重新安排工作優先順序、提升工作效率。這樣的方式能讓主管和同事有時間適應,也能讓你更好地掌握轉變的節奏。
建立個人專業品牌
趁這段時間強化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可以透過進修相關證照、參與產業研討會、副業接案等方式來建立個人品牌。專業能力是確保職涯發展的關鍵,無論是否選擇安靜離職,這都是值得投資的方向。
為轉職預做準備
將安靜離職視為轉職前的緩衝期。這段時間可以好好評估市場機會,更新履歷,擴展人脈網絡。同時也要留意產業發展趨勢,了解自己的技能在市場上的價值,為可能的職涯轉換做好準備。
➤ 延伸閱讀:想年後轉職,不想讓現職公司發現?經典 3 招讓你低調求職不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