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談到高效工作時,總會聯想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傳統觀念,彷彿唯有燃燒殆盡,才能照亮通往職場成功的道路。然而,畢業於劍橋醫學院的學霸醫生兼百萬 YouTuber Ali Abdaal 不這麼認為——真正的高效來自於好心情,而非痛苦的堆疊。
在職場上,長期的壓力和過度自我要求可能會導致倦怠,反而削弱生產力。相反地,當我們找到讓自己樂在其中的方式,不僅能提升效率,還能在職涯發展中走得更長遠。高效工作的關鍵,不是拼命燃燒自己,而是學會如何在享受工作的同時,達成更高的成就。本篇文章將介紹 Ali Abdaal 的暢銷好書《高效原力》,分享如何用愉悅感提升工作效率,打造長久的職涯成功,一起看下去吧!
本文目錄:
《高效原力》如何在職場中找回動力:激勵(Energize)
Ali Abdaal 在書中強調,真正的生產力來自於愉快與滿足的心情,痛苦並不是成就的唯一通行證,長期的高效工作反而需要更多的正向情緒來支撐。
在職場中,若總是處於壓力山大的狀態,容易讓我們感到疲倦,工作動力也會逐漸枯竭。因此,如果你能找到讓自己快樂、能激發自己動力的方式,你的工作效率和創造力自然會提升。這不僅僅是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而是學會調整心態,把工作當成一個能夠帶來滿足感和成就感的過程。
多問自己:「如果這件事做起來非常有趣會是什麼樣子?」
這句話的關鍵在於賦予工作或任務更有創意的想像,讓你在過程中能夠享受他的挑戰和趣味,而不只是單純完成一項任務。當我們將焦點放在興趣和創意上時,就能更輕鬆地突破瓶頸,並讓工作變得更具意義。比如:
- 規劃新專案時:你可以把這次的專案當成是一次有趣的實驗,嘗試新的工作方式,或是設計新奇的團隊合作模式,讓完成專案的過程變得更吸引人。
- 面對重複性工作時:有時候,工作中難免會有一些單調且重複的任務,這時你可以用喜歡的音樂或是 Podcast 節目,讓自己保持愉悅的心情,或是為自己設定挑戰目標,提高工作效率。
用「選擇」代替「必須」
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必須」做的,而非出於自願,例如求學時我們「必須」努力學習,進入職場後我們「必須」準時上班。然而,當我們將「我必須做...」的語句轉換為「我選擇做...」,那一刻就像是重新掌握了主動權,讓自己更能感受到內在的驅動力。這樣的轉變,不僅能提升動機,還能讓我們以更積極的態度去完成每一件事。
- 參與團隊會議時:與其想著我「必須」浪費時間參加這場會議,不如轉換心態「我選擇積極參與團隊會議,這不僅能讓我提出創新想法,還能幫助提升整體團隊的表現。」
- 學習新技能時:不要將學習的原因歸咎於「我必須學習新技能,否則可能會被淘汰」,可以改成「我選擇學習新技能,這不僅是為了職場發展,也能讓我在未來擁有更多的機會和挑戰。」
- 面對工作中的挑戰時:用「我選擇接受這個挑戰,因為這將有助於我的成長和專業提升,並為公司創造更多價值。」來正向思考,而不是「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專案就會開天窗」
這樣的心態轉變,能讓我們在職場中不再視工作為單純的負擔,而是看到其中的機會與價值,進而提升工作熱情與成就感。
《高效原力》高效工作的秘密:解鎖(Unlock)
克服拖延是大多數人都需要面對的課題,Ali abdaal 也跟我們分享了一些好用的訣竅,有效幫助我們擺脫拖延、撕掉「死線戰士」的標籤:
用 NICE 目標設定法制定目標
- Near-term 短期(N):專注在短期的小目標上,也可以用週為單位來進行規劃,避免過於遠大或模糊的願景。
- Input-based 以輸入為基礎(I):重視過程而非最終的目標,比如用「每天走路上下班」取代「年底前剪掉 10 公斤」。
- Controllable 可控的(C):把握住可控的事物,比如「盡全力準備面試」比「拿到 offer」更容易掌握。
- Energizing 激發活力(E):用遊戲化思維激勵自己完成目標,讓過程變得有趣且有吸引力。
用10/10/10法則克服恐懼
《高效原力》中也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打敗恐懼的方法,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工作中的焦慮與挑戰。當面對看似糟糕或悲慘的情況時,可以試著冷靜下來,問自己三個問題:「10分鐘後,這件事還重要嗎?10週後,這件事還重要嗎?10年後,這件事還重要嗎?」這就是著名的 10/10/10 法則。
這個方法讓我們意識到,當問題發生時,我們往往會覺得世界末日就要來臨,但當時間軸拉長後,回頭看這些曾經讓我們焦慮的事,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並不那麼嚴重。透過這樣的視角轉換,我們不僅能減少當下的焦慮感,還能更理性地面對職場中的各種挑戰。
《高效原力》如何贏得職涯長跑:續航(Sustain)
在職場中,長時間的工作容易讓人感到疲憊,此時贏得職涯長跑的關鍵就在於「續航力」是否充足。《高效原力》提醒我們,不是要不斷衝刺,而是要懂得適時充電,避免倦怠。
用創造性活動恢復精力
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時,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窩進沙發裡滑兩個小時的手機?這聽起來很直覺,但其實研究指出,從事「創造性活動」更有助於我們恢復精力,真正讓我們達成放鬆的目標。這些活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他們能帶給我們效能感、自主性、解放感和放鬆感。
像是畫畫、寫作、彈奏樂器、運動等活動就屬於創造性活動,你可以從中選擇你喜歡的活動,安排到每天的行事曆中。值得注意的是,真正重要的是樂在創作與學習的過程,不用強求要達成什麼樣的成果,否則可能反而失去了放鬆的效果。
透過正確的心態調整、建立清晰的目標、以及適當的休息與充電,我們不僅能在職涯中走得更穩、更遠,還能持續保持高效與創造力,迎接每一個挑戰。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