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DEI」(Diversity 多元,Equity 公平,Inclusion 共融)成為許多跨國企業追求的核心目標之一。不過,目前台灣許多的企業,仍未將 DEI 思維導入企業內部治理,人資夥伴也因 DEI 成效難以測量,在說服企業高層主管重視 DEI 目標時,遭遇到重重的阻礙。
Yourator 的人資小酒館邀請 Google APAC Diversity Business Partner 江美燕博士、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行銷企劃主任 阮美嬴,各自分享他們對於 DEI 趨勢的觀察,也分別從企業、NGO 端視角,說明人資如何幫助企業找到導入 DEI 目標的機會、如何用不同方式實踐 DEI,讓多元共融逐步深植於企業內部。
阮美嬴主任,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行銷企劃主任
DEI 是什麼:用明辨性思維檢視權力、做出行動
「DEI 在講的就是在一個群體中,誰有權力、誰沒有權力。」
江美燕博士從DEI 是什麼切入主題,分享中舉例說明,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發現,有些人的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在象限上處於優勢(如:性別、種族等),比較容易進到權力核心、擁有特權(privilege);反之,有些人則因為多象限的弱勢,難以觸及權力核心。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身上可能在某些象限處於優勢,但也或許在某些象限中是弱勢。
當在一個群體當中,有些人有力量、有些人沒有力量,就會產生「團體動力」,這些動力往往會如滾雪球般,一步步將思想裡的「偏見」變為具體行為上的「歧視」與「微暴力」,最後構成「系統性壓迫」。她進一步提到,DEI 要我們做的是「用明辨的角度,去看見力量不平衡的情況」,並從中發現各種象限上弱勢者經驗的不公正及困難,找到夥伴一起改變系統。
整體而言,DEI 的落實是一個從「認識偏見」、成為「盟友」到形塑「社會運動」過程,當我們透過各種活動,開始能夠察覺偏見,並開始對弱勢者伸出援手,組織內部就會逐漸形塑一場「社會運動」,成為改變既有系統的重要力量。
江美燕博士,Google APAC Diversity Business Partner
回頭觀察臺灣的職場,仍有許多因文化認同而產生的偏見、歧視與壓迫。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阮美嬴就以《2023年台灣同志職場處境調查》點出,即便因為社會風氣改變,有愈來愈多同志可以對同事自在表明自己的同志身分,但產業環境、坦承對象仍影響著對坦承同志身分的自在程度,例如:公務體系、教育、金融與製造等傳統產業,自在感顯著較低;填答結果也顯示,與對同事出櫃相比,對主管出櫃較不自在。
再者,也有超過五成(50.8%)的填答者指出,所在的企業並沒有性別友善的措施,也沒有表達過同志友善的意見,顯示企業在DEI的實踐時,多元性別議題上的討論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為何要做 DEI:提升營收、問題解決能力與企業認同
當人資夥伴想在企業內部推行 DEI 目標時,常會遇到「有什麼用嗎」、「做這個幹嘛」、「沒有預算」等四面八方的質疑;不過,從各項資料中,可以看出 DEI 對企業營收、成長和組織文化的建構,有著密切的影響。
「不重視 DEI,我們就會是一個大欺小的社會。而且這個力量不平衡,會越滾越大。」
江美燕博士分享麥肯錫的報告 ,指出若企業管理階層男女比例較為均衡,企業營運收益平均會比同產業高出 15%;也進一步引用《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強調,一個善於解決難題的團隊奠基於思維模式的多元性(cognitive diversity)及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與 DEI 強調的多元(diversity)、共融(inclusion)相呼應。
另外,阮美嬴特別指出,若是企業落實 DEI,能夠減少企業員工掩蓋(covering)自己的認同和身份的狀況,推動員工「更認識自己」、提升工作上的表現與對公司的認同度。她也指出,在 SDGs 第八項的「尊嚴勞動與經濟發展」(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當中,勞工的身心健康也是重要的一塊拼圖,但長期被企業所忽視。
Google 的 DEI 方法論:以數據講故事、轉動改變
「DEI 理念的落實很難,但同時也很簡單。」江美燕博士將企業比喻為一個「系統」,表示落實 DEI 的過程當中,只要掌握訣竅:「找到關鍵的樞紐點」,事實上可以很容易。DEI 的落實並不是要一個一個人改變,而是可以去找到一些特定的人,讓改變開始「往外擴散」。
「確認數據的真實性,運用數據講故事,就可以增加推動 DEI 的說服力」
那我們可以運用哪些具體方式,在企業當中「給各族群參與的機會」、「為弱勢者排除障礙」與「創造歸屬感」呢?江美燕博士提供在 Google 落實 DEI 的經驗,分享人資可以如何運用「數據」講故事,增加推動 DEI 時對企業的說服力,分別推動多元性(diversity)、公平性(equity)與共融性(inclusion) :
在多元性方面,企業必須關注員工的組成。因此,人資能在不同的部門中,透過數據去比較不同層級員工的身分比例,檢視比例是否足夠多元(像是:各階層男女比是否接近平均)。於招募階段,也必須檢視流程中,是否在特定關卡、刷掉了有特定特質的申請人,如果長期有特定關卡發生這樣的情況,就必須介入執行消除偏見的措施。
在公平性方面,企業必須關注每個員工在考績、升遷機會上是否得到了相同的對待。舉例來說,企業內部可以會從績效評級(performance rating)、考績等數據,去檢視男性、女性的分布狀態是否相似。與此同時,也必須留意公司內部是否不利於某種身分的員工升遷,除了去看升遷者的身分比例,也能進一步去比較提名名單、實際升遷名單,兩者在身分比例上是否有所差異。
在實際運行上,可以透過人才計畫(talent projects)、導師制(mentorship)與各類的平權措施提供支援。但江美燕博士也強調,DEI追求公平性時,必須看見部份身份、族群在社會中,進入權力核心時必須歷經的更多障礙,並適度地去拉抬弱勢群體。也因此,她認為在女性比例偏低的科技領域中,當女性的升遷率比例略高於男性時,會是一個好的跡象,,這代表系統有機會較快達到一個健康的新平衡點。
在共融性方面,企業可以採取調查、焦點團體的方式,了解不同群體的歸屬感。以 Google 為例,每年都會在內部進行員工感受度的調查,再進一步去分析不同地區、不同群體,對於團體環境的歸屬感(team inclusion)。實際上,可以嘗試在企業裡,去營造共融語言(inclusive language)、盟友訓練(allyship training),去提升企業的友善氛圍。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對於中小企業的人資而言,內部數據的規模不足以分析出有洞察的報告,江美燕博士建議能試著蒐集質性的資料,例如:透過嚴謹的焦點團體訪談,了解員工對於企業環境的看法,進一步挖掘出企業在 DEI 上做的仍不夠的地方,也找到普遍經歷的痛點,從這些關鍵點著手改善。
阮美嬴也指出,在過往的觀察中,大企業通常能夠有效運用內部大量的數據,去找出關於 DEI 的洞察;然而,50 人以下規模的小企業不見得比較難落實 DEI,因為企業規模小,反而在員工溝通上會有更好的效果。
用生命故事觸動他人 成為改變的開端
在講座的最後,江美燕博士、阮美嬴都一致認為,除了用數據資料講故事之外,單純分享生命故事也可以成為觸動他人、改變他人想法的重要方式,我們也得以運用生命故事,來改變同事、主管的思考。「偏見來自於不認識這個族群」,阮美嬴將前幾年的同婚公投比喻成一個「大型的社會教育」,雖然公投結果不如預期,但透過這次公投,鼓舞了很多人挺身而出、說出自己的故事,讓更多人認識同志、同婚議題。
最後,為影響、促進、鼓勵更多企業共同協力,打造更友善、更理想的職場,熱線與大平台於今年開始推動「2023台灣同志職場友善指標」,也邀請大家一同參與。前往台灣同志職場友善指標官方網站了解詳情:https://inclusive-workplace.tw
加入 Yourator x Womany DEI 多元共融求職專區
➤ 想為企業打造符合 DEI 的企業新形象?歡迎洽詢 Yourator 的雇主品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