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軟體、科技業近年的高速發展,許多人興起轉職念頭,PM 常常成為首選的目標職位。
如果在 Yourator 搜尋「PM」兩個字,會出現「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甚至「產品行銷(Product Marketing)」等截然不同的職缺。
在計畫轉職前,你搞懂不同 PM 之間的差異了嗎?
本文將以軟體、科技產業中的 PM 職務內容分析,希望給正在尋求轉職機會,或者想釐清兩種 PM 分別的你一些參考。
本文目錄:
- 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職位定義與常見工作內容
- 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 職位定義與常見工作內容
- 產品經理與專案經理的關鍵性差異
- 兩種 PM 都該具備的能力與性格特
- 數位產業 PM 的薪水行情、職涯發展性
- 結論:我該選擇產品經理還是專案經理?
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職位定義與常見工作內容
產品經理負責管理一個產品的生命週期、制定產品策略、並且調配企業內的相關資源。常見的工作內容包含繪製產品路徑圖(product roadmap)、排序產品需求優先級(prioritize)、並保持對於市場的洞察,包含競品與用戶,致力讓產品達到滿足使用者需求,同時契合企業的商業目標。
Uber 創立後首位產品經理 Mina Radhakrishnan 曾說:「產品經理要和所有人合作,並明確定義『這件事該這麼做,而且為何要這麼做』。」為此,內心懷著對產品的願景,並透過不停的溝通與協調,讓團隊全體走向這個願景,是產品經理最主要的職責。
一個合格的產品經理,要能在負責不同發展程度的產品時,回答以下問題 (不完全列舉)
產品 0 到 1 階段
- 產品想解決的痛點是什麼
- 產品市場規模有多大
- 產品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 要如何驗證這是有人買單的產品
※ 大多產品在 0 到 1 階段,不會找產品經理,而會由老闆親自兼任,除非已經是公司內部的第二、第三個產品。
產品 1 到 10 階段(通常外面都跳過這個階段,直接講 1 到 100)
- 產品要如何規模化
- 要如何觸及到更多的 TA
- 要如何攻佔利基市場
- 產品有哪些可以優化的部分
- 要如何驗證這是可以成長的產品
※ 在這個階段,老闆通常會開始下放權力,並聘請第一位產品經理。
產品 10 到 100 階段
- 產品要如何加速成長(類似成長駭客的業務)
- 產品要如何從可獲得服務市場(SOM),接觸到服務可觸及市場(SAM)及整體潛在市場(TAM)
- 產品有哪些可以優化的部分,讓相對應的數據指標更加亮眼
- 如何讓產品帶來大量的營收
※ 這個階段,由於產品複雜度開始提升,可能會由多位產品經理負責同個產品的不同部分,常見分法有依功能區分(如電商產業分成支付 PM、推薦系統 PM),或是依業務區分(B 端、C 端)。
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 職位定義與常見工作內容
專案經理的工作以「專案」為基本單位,負責在組織內協調工作分配、時程管理、以及其他的監督作業。常見的工作項目有制定專案時程、以及大量的溝通作業。專案經理的手上通常不會只有一個專案,因此,專案經理需要擅長多工處理、並且熟知公司不同部門的慣用語言與行為模式,才能夠確保公司的資源分配最大化。
大部分專案經理的職缺描述中,都會不斷提到「交付」(deliver)這個關鍵詞。專案經理就像是專案的領航員,負責確定航線,排定航行日程,並確保船隊順利抵達目的地,交付出符合公司商業需求的產品。
一個合格的專案經理,得要能精確回答以下的問題 (不完全列舉)
- 這次專案的黃金三角:時間、範疇、成本是什麼
- 利害關係人是否都同意(或不阻擋)專案的進展?如果沒有,會怎麼處理
- 專案的進展是否在計畫中
- 如果在計畫中,後續最有可能影響專案進度的困難為何?有沒有辦法預先排除
- 如果不在計畫中,配套措施是什麼
- 如果專案有變更,會怎麼處理
產品經理與專案經理的關鍵性差異
如果你還是不太理解兩者的分別,根據台灣知名 PM 社群「產品三眼怪」的說法:
- 產品經理 是「使用者的代言人」,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產品願景努力,並且理解使用者需求創造產品價值。
- 專案經理 是「商業目標的協調者」,所做的事是為了實踐公司短中期的商業目標,並透過大量跨部門溝通促進資源的整合。
此外,還有以下細部的分別:
產品與專案的差異
所謂「產品」,指的是「創造來銷售給客戶,以解決痛點」的事物,因此一項產品的優化可以是沒有盡頭的。相反的,「專案」指的是「企業內部一項、或者一系列需要被處理的事務」,專案通常是有明確起點與終點的,而且可以不必隸屬在單一產品之下。
出現場景的差異(產業別、發展程度)
兩種職位出現場景的差異,最主要的區別在「產業類別」與「企業發展程度」。
- 「產業類別」層面
軟體業跟科技業對 PM 的需求不盡相同。軟體業因為做出產品相對科技業容易、快速,所以自己有產品的企業會聘請產品經理,主要採接案形式的企業則會由專案經理負責控管。此外,台灣的軟體業中,如果有找產品經理的,比較少會同時找專案經理加入公司,大部分軟體業的產品經理也必須身兼專案經理。
另一方面,科技業的產品生命週期長,產品經理可能還得跟供應商、代工廠、客戶、業務、行銷、老闆、用戶等不同角色溝通,所以會更需要專案經理讓公司內各專案如期交付。而在客戶委託設計產品(ODM)的企業,專案經理可能還會細分對內及對外(面對客戶)兩種。
- 「企業發展程度」層面
如同前面介紹產品經理段落所述,企業的成熟度會直接影響兩種 PM 的執掌與比例分配,Yourator 站上常見的軟體新創團隊為例,大部分可能只會有一到兩位專職的產品經理,但實質負責的業務會橫跨上述產品經理與專案經理的職責,此外,若企業內部沒有專職的數據團隊、UX Researcher,產品經理也需要協助進行數據分析、使用者分析等工作,才能達成產品經理「滿足用戶痛點」的大目標。
而當企業規模擴大,每個產品經理則會分別執掌產品的不同面向,並由 Product Lead 統籌方向。
軟體新創團隊,通常只會有一到兩位專職的產品經理
需求技能上的差異
兩者許多必備技能是可相互轉換的,但在核心需求上,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產品經理 需要更著重在:
- 研究技巧:任何關於產品的決策以及優先序排定,都建構在詳盡且完備的研究基礎上。為了精準擊中消費者的痛點,產品經理會更著重於研究技巧。
- 商業思維:為了讓產品成功衝擊市場,產品經理的商業嗅覺,對於市場動向的即時洞察也至關重要。
- 策略思考:透過以上兩者,羅列出團隊資源、競品動向、功能間的銜接性等變因後,產品經理必須透過策略思考分析利弊、做出合理決策,並透過連串的優秀決策,達到產品的市場成功。也因此,典型的產品經理,在產品導向的矽谷新創企業,甚至會有「小 CEO」的稱號。
專案經理 則需要著重在:
- 專案規劃:成功執行專案管理的關鍵,在於擬定詳盡的專案計劃。包含確立專案中囊括的執行項目,確認每個項目的完成時間、並制定好專案中的 Check point。
- 對於細部資源的管控:相較產品經理,專案經理可能對於企業實際的預算分配,執行部門的實際生產效能更為了解。
- 多軌溝通能力:專案經理常見於大型組織或者代理商、服務商。在大公司的專案經理必須實際與不同部門的對接溝通,代理商、服務商的專案經理則需要面對形形色色客戶的需求,更加考驗適應性與靈機應對能力。
兩種 PM 都該具備的能力與性格特質
高抗壓性、跟誰都能好好溝通
軟體或軟體業產品經理常遇上的典型的場景是,老闆某天觀察到特定的產品趨勢,而要求產品經理在正在開發的 App 上新增該項功能。而在軟體經理辛辛苦苦做完功能研究、確立衡量功能成功的指標後,卻發現難關還在後頭:老闆心急如焚的想讓功能趕緊上線,但工程師確認為技術難度過高,需要更多的時程,而設計師則認為此項功能破壞原有的設計邏輯,其餘部分也需要做大幅度調動,所有人都將矛頭指向產品經理,把他當作夾心餅乾一樣用力擠。
此時的產品經理,除了要能好好處理自己的情緒,還得繼續對每個團隊軟硬兼施,才能把結果往對產品好的方向帶。因此,擁有足夠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讓每個團隊好好理解你的溝通力,才能成為一名出眾的 PM。
成功讓每位團隊成員都願意聽你說話,才能成為一位優秀的產品經理
強大的邏輯分析能力
其實職場上,任何工作者的邏輯能力都非常重要,但 PM 每項核心事務都非常倚賴邏輯能力,如果 PM 邏輯不夠好,整個團隊可能都會分崩離析。
怎麼說呢?首先,邏輯能力關乎 PM 有沒有辦法判斷專案事務的輕重緩急,進而影響 PM 如何分配團隊資源,發號司令驅動各團隊推動專案。因此,如果 PM 沒有經過完備的思考,便直接下達指令,一來無法說服團隊成員聽命,二來 PM 自己對於決策也不會有把握,自然不會有出色的表現。
邏輯能力同時關於到 PM 能否透過邏輯推演,確認專案真實的需求是什麼。一樣舉上面的例子,當老闆無預警表示:「競品 XXX 也做了某項功能,我們是不是應該也要來做一個。」乍看之下有個很鮮明的參考範例,但當產品不同,功能本身也會有適應性的問題。此時 PM 就需要抽絲剝繭,明白老闆看上該項功能的原因為何?開發這項功能,對目前的資源分配可能造成哪些衝突?有沒有辦法在現有功能上做改造,以符合老闆需求?甚至,當你認為該項功能與當初的產品路徑圖差距甚遠,有沒有足夠的勇氣與邏輯基礎去說服老闆暫緩開發,背後都需要推理能力來應證。
能隨時轉換工作項目,提供應有的協助
身為團隊核心的溝通人,當每個成員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光發熱時,PM 需要確認成員們都在正確的軌道上前行,其中免不了一再重複的需求核對以及功能檢驗。大部分的 PM,一天會花超過 2/3 的時間與團隊成員們對話。能接受工作能時不時被打斷,並在充滿死線以及待辦事項的工作日常中時時保持彈性,在團隊成員需要救援時伸出雙手協助,才能成為一位被所有人信賴的 PM。
因此,如果你是屬於習慣長時間不被干擾,才能思考特定問題的工作者,起初轉換到 PM 的工作崗位時,可能會需要適應這樣的工作節奏。
PM 的工作有 2/3 的時間都在溝通與討論中度過,業務被打斷是家常便飯
延伸閱讀:
➤ 從英語老師轉戰社交挖礦平台 PM: Mithril 秘銀產品經理 Claire 的新創轉職奇遇記
數位產業 PM 的薪水行情、職涯發展性
根據 Yourator 平台觀察,以數位產業(軟體業、新創業)來說,PM 在沒有經驗或產業背景的情況下,剛入行的薪資會坐落在 33k - 40k 左右,如果你具有相關背景、以及優秀的語文能力的話,則有機會從 40k 起挑戰。在軟體及科技業中,年資滿 5 年後有機會挑戰百萬年薪,否則大部分此年資的 PM 薪資會落於 60 到 85 萬之間。
以 Yourator 站上的薪資統計來看,也 84% 的 PM 職缺月薪來從 4 萬起跳,如考慮到議價區間的話,則有 95.3% 的 PM 工作機會,有機會談到月薪 4 萬以上。
在兩種 PM 中,產品經理的門檻會比專案經理更高,所以除非有相關實習或專案經驗,否則較少有一畢業就拿到產品經理 Offer 的案例,而如果想要往 PM 的路線發展,會建議先挑定想長期待定的產業,並先從行銷、專案經理的職位入行,累積產業知識及相關專案經驗後,再繼續向上往產品經理或更資深的職位挑戰。
結論:我該選擇產品經理還是專案經理?
注意:你的 PM 可能不是你的 PM
與其談該選擇產品經理與專案經理,不如先好好盤點你的背景經驗,PM 是極其考驗軟實力的職務類型,對於產業、職務的理解程度,可以很大程度決定你會不會成為一個好 PM。
此外,企業因產業別、產品性質不同,也會有偏好的 PM 背景,以高技術價值產品為主要商業模式的企業,會傾向聘用具有類似技術背景的 PM,才能與產品團隊達成無障礙的溝通。而技術上較不複雜、比較注重行銷、商業策略的 B2C 產品,則可能雇用 MBA 或管顧業背景的 PM,因為他們更具商業嗅覺,能隨市場風向調整產品策略,達成商業成功。
此外,本篇內容是以這些職位在歐美國家的常見的執掌為基礎做論述,在台灣以中小企業為大宗的就業環境,大部分產品經理的工作性質會與專案經理的工作非常雷同,想轉職的你,除了在 Yourator 多多閱覽 PM 的職缺說明外,可以從「專案管理」、「產業、競品分析」、「多軌溝通技巧」等技能開始多加著墨,無論想轉職成哪種 PM,都會更加順利!
加入 PM 的偉大航道吧!
▻ Yourator 的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職缺
▻ Yourator 的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 職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