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銷科技之父 Scott Brinker 提出 MarTech 一詞後已過八年。這段期間,行銷產業的底層邏輯,正隨著快速發展的網路與科技,產生翻天覆地的變革。自創意人領導的廣告行銷,轉變為 Data-driven 的數據行銷。行銷人需要開始學習利用各項數位工具,執行規模更大的行銷策略。
我們知道 MarTech 是什麼,也知道 MarTech 能夠驅動組織數位化,使各項業務執行更有效率,減少開支。然而,以企業端執行數位轉型而言,我們該如何更具體的認知 MarTech 對於組織各個層面,如預算分配上的影響呢?
由 Yourator 與商業思維學院六月二十七號合辦的 「MarTech 產業職涯論壇」,其中由漸強實驗室 CEO 薛覲所帶來「MarTech 產業趨勢與打造產品的心法」講題,精準剖析 MarTech 對企業組織的變革,並帶聽眾認識 MarTech 產品的銷售模式,提供對 MarTech 領域有興趣的求職者寶貴參考。
🚀 講者經歷:漸強實驗室 CEO 薛覲
美國研究所畢業後,薛覲陸續於數間 IT 企業任職,包含 2018 年被 IBM 以天價併購的開源軟體供應商 Redhat,也曾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Deloitte (德勤)擔任 IT 顧問,替華爾街企業提供數位解決方案,對軟體服務的核心理念與商業模式深有造詣。
回台灣後,薛覲於 2017 年創辦漸強實驗室,已然成為台灣指標性的 Martech 新創,除了是 LINE 的官方技術合作夥伴,超過 250 個品牌都使用漸強實驗室,包含必勝客、PChome、中國信託等指標企業。
MarTech 實際推動哪些變革?以三個面向理解 MarTech
講座一開始,薛覲簡單明確的定義何謂 MarTech:利用「軟體」來解決「行銷」的問題:「MarTech 帶來的變革,其實是有脈絡與框架的,我們可以分成三個面向去看。」
一、預算的角度(Value Chain)
企業導入 B2B 服務時,最大的目的就是藉由導入工具,提升公司運作效率。其預算是從公司營業費用中行銷部門的預算,購買工具提升行銷部門、以及公司整體的運作效率。
行銷部門的預算可以概略分為四個部分:付費媒體(Paid Media)、人力(Labor)、外包機構(Agencies/Services)、以及行銷科技(MarTech)。根據 MarketingCharts.com 2020 年八月的數據,在歐美企業的行銷部門預算,MarTech 的佔比已經來到 20% 到 30% 左右,擠壓人力以及外包機構的預算。
(資料來源:MarketingCharts.com)
然而,根據薛覲的觀察,亞洲市場對 MarTech 相對不熟悉,MarTech 在行銷部門的預算比例,大部分不超過 10%。針對台灣市場,薛覲表示:「台灣是個以半導體與製造業為大宗的島嶼,因此,最賺錢的公司,並沒有花非常多錢在做品牌行銷這件事。」 也因此,目前漸強實驗室主要的顧客為歐美原生品牌的台灣分公司。大型零售品牌的行銷相對成熟,企業願意分配三到四成的整體預算在行銷部門上,漸強實驗室能夠協助它們進行行銷在地化,透過 MarTech 加速推廣效率,一次服務更多顧客。
二、Cloud Base 的角度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這句名言,2011 年由人稱「矽谷軟體教父」的 Marc Andreessen 提出,預言未來十年的科技發展。薛覲簡單解析軟體的發展脈絡:「軟體藉由其低導入成本的特性,正在侵蝕每個人食衣住行(如外送平台、社群軟體、影音平台等)也就是所謂B2C領域。侵蝕完畢後,就開始侵蝕企業每個部門的預算。」
「企業早期接受軟體是慢的,例如台灣大部分企業還在使用 Line 進行內部溝通,不會用 Slack 這類新型態的工具。你會發現企業像隻大象,對新產品的理解與導入是困難的。」
而當大型企業因為組織運作效率無法跟上時代,決定花預算導入軟體服務時,便會面臨一個抉擇- Make or Buy。
以前的企業的軟體系統,要從自己搭建 Server (伺服器)開始,建置成本很高。如今公有雲的服務普及,企業能用很小的成本建立軟體服務,其 Initial cost(購置成本)降低,Speed of deployment(部署速度)與 Flexibility (彈性)都得到了提升。
「根本性而言,Cloud Base 的 MarTech 服務,解構了往常企業搭建系統的基底。」
因此,以薛覲自己的經驗,目前會自己建置軟體服務的企業,與直接使用雲端 MarTech 服務的,各佔一半。金融等機密性較高的產業領域傾向自己建置系統,而電商、零售等競爭激烈,同時核心服務不是軟體服務的產業, 在 Marketing Channel 高速變動的情況下,若選擇自建系統會跟不上外在的變革,因此會選擇使用外部的 MarTech 解決方案,如漸強實驗室等提供者。
三、通路的角度(從 Top down sales 到 Bottom up sales )
MarTech 同樣對服務的銷售模式產生變革,薛覲提到:「以前在賣 MarTech 產品時,都要透過 IBM 等 IT 顧問公司,一同做全盤的導入。」現在的服務建立在雲端,企業端需要做的事情,只有在網路上登錄,很輕易就能部署。「這也象徵 B2B 的服務提供模式,在 B2C 化,銷售需要越來越簡潔明瞭,讓潛在消費者一眼就能明白產品功能。以前的 B2B 服務提供商,UI/UX 介面可能可以很糟糕,現在是不行的。」
這也是先今許多提供 B2B 服務的新創公司,從 Top down sales 的銷售策略,轉換到 Bottom up sales 的主因。以往的 Top down sales 需要深入經營企業客戶,與高層打好關係,說服決策方使用服務。然而,在網路、手機普及的現在,人人都會利用線上服務提升工作效率,Bottom-up Sales Strategy 就是直接接觸基層主管或職員,如果他們透過網路服務拿出好成效,擁有優質的使用者體驗,就能夠回頭說服高層採購付費版本服務。
這樣的銷售策略更適合缺乏資源,無法等待產品打入決策高層的新創公司,背後也反應新時代與舊時代經濟的戰爭。 此先的銷售,需要要透過各種 Agency,統包集團去提供服務,現在透過 Self-serve 方式就能快速與顧客做溝通。
企業適合何種 MarTech 工具進行數位轉型?一切取決於人才
如今大部分企業面臨數位轉型時,最大的問題在於-不知道自己的公司現階段適合的 MarTech 服務。這其實取決於人才,找到了解數位產品的人才,才能在每家企業都標榜可以幫助你做數位轉型的時候,找到最適合的服務。
薛覲也提到,以提供商的角度而言,MarTech 公司販售的不只是工具,還有產業知識、Best Practice(最佳實踐案例)、甚至協助規劃企業數位轉型期程。
「現在世界上有 8000 多家 MarTech ,以後會一萬多家,這一些都是 Plateform shifting(平台轉移) 的過程,以後 MarTech solution 會成為每間企業的標配。」
想搭上潮流火箭,加入 MarTech 產業,符合企業文化是關鍵
講題的最後,薛覲用一段話總結軟體公司的特性:「軟體公司很神奇的一件事情是,負責管理的產品經理,以及負責打造產品的工程師都是人,所以軟體公司最大的資產不是物品、設備,就是人。」軟體公司製造商品通常不需要實體原物料,一切都源自於人的創意與架構能力,選才變得格外重要。
同場論壇,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Sega 也強調:「好人才會因為好的文化留在企業裏面,去真正讓客戶成功,這整個循環,是能讓軟體公司成功的核心關鍵。」並以企業文化驅動產品策略,把人才的 Culture Fit,放在挑選求職者條件中很高的順位。
↓在 MarTech 求職專區,找到文化適配的 MarTech 團隊↓
➤ 想一同為產業的數位化盡份心力?快來瀏覽漸強實驗室的職缺。
➤ 如果想參加更多 Yourator 舉辦的優質社群活動,參透產業秘辛,請關注我們的 Accupass 活動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