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美國矽谷企業 Airbnb IPO (首次公開發行)時,便有新聞指出即使疫情嚴峻,Airbnb 仍要公開發行是因為許多元老級員工的認股選擇權(stock option)不久後將到期。對於許多選擇在新創工作的人來說,這應該是夢寐以求的事:公司IPO,員工荷包滿滿。但是,大多數人對新創的印象除了福利佳、工作富挑戰性、採扁平化的管理制度,也包含變動性較大等風險因子。
台灣的新創圈,到底是什麼樣貌?達盈管顧(Darwin Venture)是在台灣耕耘十餘年的專業創投基金管理公司,近日(3/17)推出了《台灣創投攻略》一書,由創辦人方頌仁(Simon)、合夥人林桂光(Kay)、知名連續創業家 TK 陳泰谷 合著。書中從創投發展的歷史,到新創公司的設立以及投資條件都有詳細的說明,是第一本專門針對台灣新創界的完整教戰手冊。上週五(3/19)時代基金會 Garage+ 舉辦「我的『創投』時代 ─ 新創與創投有約」,邀請三位作者以及台灣的新創創業家,一同交流討論、拆解創業者最關心的募資議題。
以下是活動的精華摘要,整理了台灣三大新創募資迷思,以及創投作者們的見解。想看清新創真正的現況,就趕快繼續閱讀吧!
圖為達盈創投創辦人方頌仁博士。
一、早期團隊募資不易,全因 VC 不敢投資?
在許多創業家的眼中,現在創投(Venture Capital,VC)都偏好投資中晚期的新創團隊,導致早期團隊難以籌措資金。許多創投的確都投資公司規模超過 50 人、100 人,甚至是已經 pre-IPO 的公司。那麼,剛成立不久的新創企業,究竟應該如何順利從創投募得資金?達盈創投建議,如果創業家們覺得募資困難重重,應當練習「換位思考」。
創投基金管理公司,是提供資金以及專業的知識經驗,協助被投資公司獲取更大的利潤,而投資新創通常是透過 IPO 或者是被併購獲得回報。達盈管顧創辦人方頌仁表示,現在新創公司到 IPO 的平均所需時間不斷增加,而創投通常在七到十年內就必須獲利了結。創業家需要轉換對募資的思考方式,了解創投基金運營者的考量點:倘若創投投資成立不久的團隊,很難想像可以在出場年限內獲得翻倍的報酬。這是全世界的新創趨勢,也是各個創投運營需要面臨的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在傳統 VC 尋找投資早期團隊的其他方法時,也出現了新的機構。像是孵化器(Incubator)、加速器(Accelorator)、Crowfunding (眾籌)、Cryptofund (加密基金)等,都正在形塑新創圈的生態,讓早期的團隊可以獲得資源與協助。
二、台灣創業環境差,所以養不出獨角獸?
在新創圈,獨角獸代表估值達到 10 億美元以上且未上市的公司,知名例子包括 Uber、Stripe 等。而台灣的獨角獸公司持續「難產」一直是新創圈不斷被討論的議題。許多人質疑,是因為政府缺乏策略、未提供足夠的資源、台灣創業環境差等。然而,達盈管顧的專家們表示,台灣不一定需要盲目追求獨角獸,因為在台灣 IPO 相較於其他國家更容易。也就是說,許多公司估值不用到 10 億美元就已經上市櫃,根本來不及被封為獨角獸。反觀美國,獨角獸企業看似很多,但其中有很多家是因為沒辦法公開發行,而投資人又不斷墊錢支持公司營運,導致估值越來越高。
除此之外,《台灣創投攻略》也指出一個許多人都忽略的事實—— 獨角獸也有可能會死!
LinkedIn 也曾表示,在美國約一半的獨角獸公司會在兩年內倒閉。所以,與其執著於台灣都沒有獨角獸、創業環境不比矽谷,不如多花點心思了解台灣的創業生態,以及獨角獸企業背後代表的意義。
創投基金管理公司,是提供資金以及專業的知識經驗,協助被投資公司獲取更大的利潤,而這個利潤通常是透過 IPO 或者是被併購所獲得。
三、失敗是壞事,創業失敗後就難以捲土重來?
在新創找工作前,許多人應該都會先查看創辦人的背景以及願景。而創投在挑選新創企業時也是一樣。對於創投來說,創業家的過往經歷(track record)是很重要的指標。這包括學歷背景、對於領域的專業程度、是否有創業經驗等。如果過去曾經創業、募資成功並順利出場,那麼許多創投便會眼睛一亮。TK 陳泰谷 在活動中也笑著舉例說道,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如果對他 pitch,無論是什麼題目,他大概都會覺得很有前景。
反過來說,台灣的教育體制告訴我們,失敗是壞事。所以,如果過去的創業經驗是失敗的,想必會難以獲得創投的青睞。但達盈表示,事實不然:「勇於失敗」其實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達盈的合夥人林桂光便指出,對創投來說,如果看到 track record 中有創業失敗的經歷,其中的重點不是「失敗」,而是在過程中有什麼學習與成長。
除此之外,《台灣創投攻略》有提醒讀者,不同國家對的創投對於創業失敗也有不同的見解。像是在台灣,「企業併購」通常會被視為失敗,但在矽谷反而代表成功。矽谷甚至有許多「build to sell」的公司,從創業初期就不花大錢租辦公室、做行銷,而是完全投注在產品開發,並鎖定特定的大公司,以「被併購」作為終極目標。這樣的概念在台灣的新創圈或許難以想像,但如果台灣能夠漸漸接受這類的觀念,新創圈的資金想必會更加活絡!
總結
對於新創界,想必還有許多問題與迷思許要解答,但以上三點希望能釐清一些對台灣新創生態的既定印象。而《台灣創投攻略》中,也有點出更多無論是創業家、投資者、或對新創有興趣的讀者們可以學習的地方。如果這篇文章讓你對新創公司有興趣,那歡迎參考 2021 AppWorks x Yourator 科技新創聯合大徵才,尋找適合你的新創職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