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banner
銳企 RayCheese / TAcc+ 國家級加速器
撰文者/Raycheese

2020-01-09 Views: 2546

失敗:一門必須學習的管理課題(上篇)/王崇智

根據日前公布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2018」調查,亞洲國家學生對「失敗」的恐懼最大;而台灣學生更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然而,創業就是在失敗中不斷修正前進的歷程;面對挑戰重重的創業之路,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失敗?

從整體環境來觀察,我們會發現台灣創業者對失敗的忍受度很低。

談到失敗,很多人都浮現很負面的形象,認為創業失敗就是「把別人的錢燒光了」,結果則是一無所有、人財兩失。然而,其實失敗是學習的一環;如何「管理失敗」、「聰明的失敗」、「加速失敗」、甚至「主動式失敗」,都是重要的學習功課。

難忍風險的風險創投

談到失敗,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分析。

首先,讓我們從環境、以及整體國家社會的文化角度,來看看大家是怎樣面對失敗的;其次要看的,則是個人接受失敗的能力,包括接受失敗的態度、以及被引發恐懼的程度。

從這兩個角度來看,筆者認為,台灣創業者的忍受度是很低的。

而從創投的角度來看,台灣創投對失敗的忍受度其實也很低,尤其不能忍受被創業者把錢花掉,所以多偏好投資晚期階段(late stage)的新創公司;因為他們希望,「燒錢」的幅度是可以預測的。

然而,所謂投資就是「應對未來」。因為沒有人能夠確知未來,所以免不了會有風險;而對於投資者來說,「處理風險」原本就是必定要考慮和控管的因素。

然而,台灣金主不太能夠接受「別人把他的錢花掉」這件事,所以台灣創投之所以多半投晚期階段,就是金主經不起這個風險的觀念所致。而創投因為是向金主拿錢、對金主要有所交待,所以偏好找風險低的對象來打安全牌。

例如把投資目標設定為「在台灣上市」,就是風險較低的方式;因此,大部分台灣創投都是在「玩股票」,因為這是可以控制的、回收也比較容易預測。

而正因為金主們對失敗的接受度低,所以寧願把錢丟在房地產上;而且因為他們多半只看賺多賺少,所以絕對不能忍受虧錢。這一點對台灣的新創發展是很糟糕的:因為風險原本就是投資(所謂VC的「V」,正是「風險」的縮寫)過程的一部分、也是必須承擔的因素,但台灣VC在這方面做得並不夠好。

另外,台灣年輕人對接受失敗的忍受度也很低;尤其是高學歷的學生,對接受失敗更不容易,所以大家都寧願走安全的路。

而一般父母的態度,往往也是「你何必去做這個東西?」、「為什麼不去走公職?」;而這背後隱藏的心態,就是不想冒險,導致整體社會風氣對承受風險的接受度很低。

不同的失敗模式

失敗是需要學習的課題,而且失敗是有方法的。

創業過程中難免碰到失敗,但是:

盲目的失敗並不可取,而是要學習有智慧、有決斷的失敗。

也就是說,你要有一套方法,可以決定在哪個時間點失敗。

所謂失敗並不是把事情搞砸,而是自己有一套方法、心中設定一個停損點,在發現走不下去的時候,不要孤注一擲、一意孤行,把自己的生命和別人的錢都燒掉。

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如何處理失敗、怎麼去做這個決定,是需要學習的。

其次,創業不該是用玩「俄羅斯輪盤」的方式去賭運氣;必須從失敗中學習修正,而且每件事都必須有策略規劃。

「產品發展模式」與「客戶發展模式」

所謂策略規劃,並不是傳統的「產品發展模式」(product development model):產品做出來了、但錢也花光了,創業者這時才去面對問題;等於是把錢都先花掉,才來回頭看運氣好不好。

相反的,現在講「客戶發展模式」(Customer development model),是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都做了策略規劃後,才決定要不要把最重要的資產賭上去。

在時間和金錢的處理上,這兩種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一個是「靠天吃飯」,另一個是「靠自己理智判斷」;所以,不同的思考模式會導致不同的結果,而這兩種模式下的失敗,背後也會有不同的因素。

結語

在下篇中,我們將繼續探討「加速失敗」在必要時的思考與執行方式、「軸轉」(pivot)在策略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對失敗狀態的主動管理;同時也以實際案例說明,善用策略甚至可以讓企業在逆境中反敗為勝。

快來認識 銳企 RayCheese / TAcc+ 國家級加速器
銳企/TAcc+
銳企 RayCheese / TAcc+ 國家級加速器
銳企 RayCheese 追蹤全球產業變動的最新趨勢,專注解決新創與各階段企業進行創新事業化所面臨的各類難題,提供最佳落地方案與各項服務。 銳企服務包括:國家級加速器 TAc...